阅读历史 |

终章三部曲---20光年外的远航(1 / 2)

加入书签

历时、d、e、f、g 拉丁字母的排序命名。

与地球一样有着大海与陆地的这颗行星,被命名为格利泽581d,它将是人类的新家园,也将是最后的家园。

也许这是地球文明最后的挽歌,也许是一次涅槃重生...

2000多艘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星际舰船,绵延在恒星最近的行星---格利581b的椭圆形轨道的切面上,长达5000公里的星际舰队就像一座移动的钢铁大陆。

舰船的尾部闪耀着幽兰色的光芒,它们就像无数个耀眼的星点,投射出一幅浩瀚的天际星图。

更像宇宙中那孕育恒星生命的创世之柱,在空旷而深邃的寰宇中讴歌着生命的光辉...

此刻,星际舰队已经掠过了行星格利泽581c的轨道,庞大的舰队遮蔽了恒星那刺眼的光芒,所形成的巨大阴影犹如铁幕一般笼罩在格利泽581d的表面上。

这颗壮丽的星球,在它百亿年的漫长岁月中,迎来了来自20光年外,一个叫地球文明的流浪访客。

星际舰队开始了飞行姿态的调整,缓缓地泊入恒星格利泽581和格利泽581d之间的拉格朗日点。

200多艘战斗舰组成的混编战斗序列,开始往蓝星的高空轨道集结...他们将作为战斗支援部队,协助斥候编队应对突发状况。

由1艘行星文明评估舰、2艘行星生命探测舰、1艘回收舰、1艘行星大气环境探测飞船、2艘行星地磁分析飞行器、3艘护卫飞船组成的斥候编队也陆续向蓝星的同步轨道集结,他们是进入这颗行星的先锋部队。

斥候编队逐步回收了位于行星同步轨道的各种探测器,这些性能各异的探测器是两年前先于星际舰队抵达的。

目的是对该行星进行全方位的侦测和扫描,以确定其初始的大气环境数据和文明等级,为后续舰队大规模的进入,提供环境和文明指数预警。

斥候舰队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姿态的调整后,犹如一把把出鞘的利刃坠向蓝星那稠密的大气层...

斥候编队总指挥刘

(本章未完,请翻页)

翰洋博士和5岁的周芸所乘坐的编队旗舰---昆明湖号行星文明评估舰,此刻已经突破了黑障,悬浮在行星地表约500米的空中。

评估舰的下面是如同地球一般碧波万顷的大海,在海陆连接处,一层薄雾笼罩着一望无垠的翠绿色大陆,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天际线。

薄雾的上空,一轮桔色的“太阳”冲出了通红的朝霞,缓缓地从地表深处升起,这个“太阳”就是格利泽581。

太阳射出的万道光芒在陆地与大海之间铺陈开来,给这颗未知的行星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带。

斥候编队几乎所有的成员都静静地看着这场史诗般的日出,他们当中高达95%的人都是生平第一次目睹这壮阔的日出。

在他们的记忆中,能够检索到的这场壮丽诗篇的描绘,只能是影像资料和老一辈船员的口口相授。

5岁的周芸安静地趴在舷窗上,呆萌的眼睛一动不动望着那轮渐渐刺眼的太阳,她那明亮而如黑宝石般的眼睛里映射着太阳所散发的光芒,粉红的脸颊上泛起一层微红的光晕。

“地球上的日出也是这样吗?”周芸用她那稚嫩的声音问道。

“嗯。”刘翰洋轻轻地点点头,“比地球上的日出更壮观,太阳也更大!”

“那大海和陆地也一样吗?”

“除了比地球大几倍之外,没有任何区别。”

周芸还想问,站在一旁的行星文明评估舰舰长中野一弘向她做了一个禁声的动作,她不情愿地嘟起了嘴,然后将目光看向那渐渐明晰起来的大陆。

“博士,地磁分析飞行器和大气环境探测飞船已经发回了这颗行星的各项数据参数,与两年前先期抵达的探测器所探测的数据误差不超过3%。”中野一弘说道。

刘翰洋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启量子数据传输仪。

很快,全息量子立体影像出现在指挥舱内,这是一个高3米、宽4米的三维立体显示终端,犹如一道巨幕横亘在刘翰洋眼前的空气中。

终端上所显示的翠绿色数据如同有韵律的音节不停地跳动着...

行星地磁飞行器传回的数据:格利泽581d除了公转周期比地球快了5倍、质量大了3倍之外,其平均密度和地磁强度等指标均与地球高度相似,存在四季交替。

“不过,这里有条数据得补充一下。”行星文明评估员乔茵·梅斯说道,“该行星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375米,最低处也有1657米,可以定论这是一片高原大陆。”

“那就是说,即使发生200米的海啸也不会淹没大陆?”中野一弘半开玩笑地问道。

“是的,不过,你的数据有点小,通过计算机模拟,大陆可以承受高达562米高的海啸袭击,很难想象...”

“传输行星大气环境探测船的数据。”刘翰洋打断了梅斯。

很快,数据显示在了终端上:大气总质量是地球2.5倍,其中氮、氧指标是地球1.8倍,此外还有微量的甲烷、氢气和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