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章 白居易完结篇(1 / 2)

加入书签

提起白居易,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元稹,元白二人经常以诗相酬,被贬江州期间,白居易更是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寄给元稹,如《梦微之》等,而元稹亦多次寄诗给白居易,以表思念之情。

他们的友谊历经风雨,却始终不变,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令后人为之传颂。但是白居易这一生,还有一个人,对于他晚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这一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途中与白居易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彼此交流诗词心得,畅谈人生理想。此时的刘禹锡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贬谪生涯,而白居易也步入晚年,他们都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去了数月。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白居易早早地便来到了约定的地点,等待着刘禹锡的到来。

不多时,远处渐渐出现了一个身影,正是刘禹锡。他迈着稳健的步伐走来,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两人见面后,相视一笑,仿佛时间从未流逝。他们沿着湖畔漫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谈论着近来的所见所闻。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座古亭前,决定在此歇息片刻。白居易拿出了自己新写的诗歌,与刘禹锡一同赏析。刘禹锡品读过后,不禁赞叹道:“乐天兄的诗艺越发精湛了,此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实乃佳作。”

接着,刘禹锡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新作,其中不乏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慨。白居易静静地聆听着,不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知不觉中,太阳逐渐西斜,两人不得不告别。他们约定,待到下回相聚时,再一同探讨诗词之道。

而今天正是他们二人相约再见的日子,我化身为刘禹锡身旁的小厮,同他一起前往。我跟随着刘禹锡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只见白居易早已在那里等候。两人相见,分外高兴,急忙上前寒暄起来。

寒暄过后,他们像上次一样沿着湖畔散步,边走边聊。这次,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生活状况。刘禹锡讲述了自己在和州的经历,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感受;白居易则分享了他在洛阳的生活点滴,还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片花海之中。鲜花盛开,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刘禹锡和白居易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纷纷吟诗作赋,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时光匆匆,夜幕降临。刘禹锡和白居易依依不舍地道别,并约定下次再聚。在回去的路上,我忍不住好奇地问刘禹锡:“大人,您和白居易先生为何如此投缘?”刘禹锡微笑着说:“我们都是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人,通过诗词交流,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这种知音难觅,故而倍加珍惜。”我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回家后,白居易心情愉悦,立即铺纸研墨,提笔写下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诗中既表达了对刘禹锡的理解和同情,又对其遭遇表示了愤慨和不平。前四句通过描写饮酒作乐的场景,引出对刘禹锡命运的感慨;中间四句进一步描述了刘禹锡的寂寞和失意;最后两句则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刘禹锡遭受不公的惋惜。整首诗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他将这首诗装好,准备下次见面时送给刘禹锡。夜晚,白居易躺在床上,回忆着白天与刘禹锡的相聚,心中充满了温暖。他知道,这段友谊将会成为他晚年最宝贵的财富。而刘禹锡回到家中,也对白天的聚会回味无穷。他拿出笔墨,写下了一封信给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感激之情。就这样,白居易和刘禹锡通过诗词传递着彼此的情感,他们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

几日之后,刘禹锡收到了白居易的来信和那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他读完诗后,心中满是感动。因此他决定为白居易回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写下了《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将信封好,交给了小厮,嘱咐他一定要尽快送到白居易手中。

数日后,白居易收到了刘禹锡的回信,他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读着读着,他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信中的诗句让他感受到了刘禹锡的豁达与乐观。

自此以后,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白居易都会邀请刘禹锡一同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他们的友谊如同春日暖阳一般,温暖着彼此的心灵。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们用诗词慰藉彼此,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时光。在之后的日子里,白居易和刘禹锡常常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