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章 民国往事(八)(1 / 2)

加入书签

半天之后,小轿车载着铁半仙师徒和刘副官三个人,来到了斗蓬山下的猴集镇。几人开始采购铁半仙开坛问卦所需要的家伙什儿。猴集镇不算大,但是地处四川到贵阳的交通要道,一条大道横贯镇中,山下就是著名的鸭池河,航运发达,因此原本是个繁华的镇店。猴集下游不远就是鸭溪镇,鸭溪镇盛产美酒,据说贵州除了茅台镇,第二酒乡就是这里了。猴集最多的就是大车店和南北杂货铺,不论是什么店头,都挂着鸭溪陈酿的招牌。只不过前些时候刚刚打过一场大仗,虽然没有打到镇子上,只是在镇外放了半天的枪,但是航运的船只都跑不见了,仅有两条小渔船也被乡里的土兵锁在了码头上。

少了往来的客人,近来街上的店铺普遍生意萧条,特别是原本最热闹的旅馆、饭馆和大车店,大部分都关着门上着板,因此街上冷冷清清。好在他们要办货的杂货店倒是有开门的,想必也是因为之前打仗死伤了不少人,县里一直有人要治伤病甚至做法事,因此还有生意。现在天光已经大亮,刘副官按照杨师长的交代,没有惊动地方上的官员,自己带着一老一少到几家小店和药铺迅速买齐了所需的东西。这里本来就是铁半仙的老家,什么鸡骨、朱砂、红布、彩旗、黄纸、铜铃之类的东西在哪里卖都是轻车熟路,各店的老板也都是熟人,见里铁半仙都是点头哈腰笑脸相迎。刘副官跟在后面只管付钱,铁半仙指什么他拿什么就是。看刘副官付钱爽快,铁半仙也知道这次出来杨师长给了不少钱,又不是他刘副官自掏腰包,那就没必要省着过了,想到这些东西将来说不定有用,铁半仙一狠心都是按照双份甚至三份置办的,还顺手还了几家之前赊的旧账,那几个老板笑得合不拢嘴。有个老板非要拉着铁半仙留下来喝两盅。后来看见刘副官眼睛瞪着似乎要打人,才悻悻地退下去了。

路过一个酒馆,铁半仙又直接要了2斤卤花生、两坛鸭溪老酒说是做法要用。还说这是大法事,得换身干净棉袍,非拉着刘副官进了裁缝铺。此时还是秋天,也没有现成的棉袍卖,铁半仙便买了身长衫罩在破棉袍外面。顺手也给小徒弟买了身衣裤。刘副官原本穿着军装,招摇过市也不方便,既然铁半仙要买衣服,便趁机在裁缝铺也给自己买了一套便服。可惜这边的人没有他那么高的身材,成衣不多,铁半仙和小徒弟都有合适的衣服,但是刘副官自己,也只有件大褂还凑合,就这样他穿上腿还短一截子,鞋子更是没有,他只能继续穿自己的马靴。说起来这次三个人也只有刘副官没有太多沾上这次公款消费的光。

买够了东西,三人换好了衣服。刘副官驱车直接去了铁半仙家。铁半仙的家就在斗蓬山脚下,路虽然窄,好在车还能上去,刘副官一脚油门径直开进了铁半仙的小院。说是小院,其实更像是个小型的打谷场,院子中间还有一个碾盘,墙边则是空着的牲口棚。只是不知道他们家的粮田在哪里。看来铁半仙在这荒郊野地过的还是那种自给自足的日子。刘副官下车就要去开后备箱,心里正在暗自高兴幸亏有车,否则这一堆零七碎八的东西怎么给他搬?就听铁半仙说道:“刘老板莫慌,我家里不是开坛的所在,还需要上到斗蓬山上的清风观内设坛。要从我家房后的小路上去,因为山路险陡,车子是上不去的,咱们把车停在寒舍的院子里了,背着东西上山吧。”

刘副官抬头一看,这斗蓬山也不算高,只是树林挺茂密,根本看不见铁半仙嘴里的清风观在什么地方。麻烦的是估计要搬这许多东西上去,三个人一次也搬不完。刘副官知道铁半仙花样多,之前在贵阳小院里和杨师长露的那几手他虽然没看全,也听见了只言片语,知道这铁半仙是个老江湖,他生怕一个没看住再让铁半仙给他出什么幺蛾子跑了。要是在半路跑了倒也不怕,可这里是他们家,要是这师徒个江湖骗子指不定是狡兔三窟还是四窟五窟的。万一人跑了,杨师长那边肯定要怪罪在他刘副官的头上,到时候耽误了师长的大事,自己估计不被枪毙也会被派去前线让人打黑枪。想到这里,刘副官脚下没动,而是问铁半仙:“大师啊,这个清风观我怎么没听说过?远不远?如果远的话,我去县里调军队过来帮着一起搬。”

铁半仙看出刘副官这是起了疑心,不尴不尬地一笑,解释道:“刘老板您不要多心。清风观是家师羽化升仙的所在,只是一个小庙。离此不远,大概也就二里多地。那里供案蒲团都有,只要带上作法应用之物就够了。如果调军队过来,恐怕耽误时间,今晚杨师……”铁半仙说道这里四下看了看,那个“长”字没说出来,改口道:“杨师傅到了时间怕是来不及了。”

刘副官此时才想起虽然眼前没见到什么人,但是难保荒郊野外是不是会有闲人路过,而且兵荒马乱的,刚才说什么“军队”,明显是有些招摇了。不过又一想,轿车都开出来了,想不招摇也不行,后面再说话注意些就是了。因此也不再和铁半仙争论。

刘副官打开轿车后备箱,眼见这些做法的东西不少,又见铁半仙进屋搬出来一个不小的铜香炉,足有二十来斤。眼见三个人要把东西带过去,一次肯定是搬不完的。想想这边还得留个人看着车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