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9章 与民争利(2 / 4)

加入书签

。”

“别人卖一船货物的时间,富民实业怕是连五船都卖完了。”

随着这话题,附和之声不绝于耳。

又有人,道:“富明实业的机器多,生产出来的东西快,海外番邦皆以富明实业的货物美价廉,很多人宁愿多等几天也不愿与我等交易。”

对这,很多人深有感触。

“是啊,在下两个月之前出了批船,辗转走了数地才终于忍痛销了出去。”

有人随之,道:“不止在海外,到了大明海外番邦的商贾也都认准了富明实业的货,仿佛不是富明实业的就像敝履一般。”

短短数月时间,他们这些所谓的世家大族都快被逼到墙角了。

在气氛短暂沉闷了片刻之后,有人打破了这氛围,道:“富明实业的货产的快,海外番邦热衷于富明实业的的货,而且富明实业又有蒸汽船,我等又如何比得过他们。”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他们今日聚集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在他们担心的问题被明晃晃的抛出来之后,很多人都开始缄默无言了。

谁都知道富明实业背后的主人是谁,要想改变这一困局,势必得和背后之人相争。

当年顾家为了几台机器仗着自己手中的资源和那位年轻的太孙较量,险些就把整个顾家折腾了进去。

要是搁在以往的时候,他们可利用士子也可利用百姓。

但现在孔家都被弄倒,百姓也全都不再如以往那样容易裹挟,他们其实一丁点的胜算都没有。

最关键的是,昔日的小太孙已经成了太子了。

能坐在这里的谁都不是草包,一些可能出现的利害他们不可能想不到。

所有人沉默不语,都等着别人来说。

今天他们聚在这里,是冲着解决问题来的,同时也都被逼到了绝境当中。

他们都是江南世家大族,资历最浅的都有数百年的底蕴了。

前元打压汉家士子,他们家族子弟大多远离朝廷中枢,但百年风云能平稳度过,正是因为家里是亦商亦农的传承。

士农工商,商在最后。

但他们谁都知道商业是一个家族传承必不可少的,以农持家靠天吃饭,纵有千亩良田一旦天年不景气,也须有饿死人的情况。

唯有商业才能保证家族日常所需。

出入仆从日常所食暂且不说,刚是供养家族子弟读书都是笔不小的开销。

而且,就拿大明朝的俸禄来讲,大部分的时候也只够养活一家来小,家族子弟即便是做了官,人情往来资源积累,也还需家族的帮衬。

只有子弟爬的高,有了功名躬身,那家族即便用不上子弟有啥相助,也能让家族在乡里抬得起头来。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高中的子弟越多,家族在下乡里的子弟也越多。

毕竟进士牌坊又是大白菜,谁能争来一个,哪怕是县里都得跟着沾光。

如何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有功名子弟,也就只有广撒鱼了。

而这都是钱。

所以说,哪怕商业是末道,却也没有几个世家大族愿意真正放弃的。

烛火摇曳,大概沉默了快一盏茶的功夫。

“老夫自幼读圣贤书,只因元廷无道才致老夫功名无望,然老夫也深知官不与民争利之言,富民实业已不只是争利了,这是要把民间商业往死地逼啊。”

这话是顾宝安说的。

当初他抓住机遇率先行动,力求和富民实业购买机器,后来在出海走私环节吃了些亏。

当时可有不少人因此幸灾乐祸,嘲笑因他顾家太积极闪了腰。

但正是因为他的积极,才致使他顾家在这次海外贸易中成为赚钱最多的。

正因为这,他才更有话语权。

“对,顾老说得对,朝廷的确不该放任富民实业和百姓争利,尤其经营富民实业的还是储君。”

“不管怎么说,商毕竟是末业,由储君参与其中除了堕了皇家脸面,怕也会沾染了铜臭从而动摇国本的。”

这些人谁都不傻,经过顾宝安的提点,很快便都纷纷想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在这些人一言一语的说辞中,气氛很快便都变得热闹了起来。

不知不觉中,顾家的花园竟变成了小型朝堂。

他们完全不用担心他们说的这些到不了庙堂,在庙堂上除了本家族的子弟外,还有不少同乡之人。

除此之外,还有拉赫裙带关系的姻亲,以及各种关系的师生。

总之,只要他们共同发力,完全是可以把整个文官集团调动起来的。

这也就是这几年朝廷对武将的管束严了,凡是子弟想要世袭找差事,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可以。

不然的话,拉些武将也不是不行。

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众人心情都变好了,又是一顿笙箫鼓乐之后才终散场。

而就在朱允熥忙着为编撰大典做准备,以及为老朱安排宫外行在之际,各文官之间开始相互串联了。

一日,朱允熥正好要出宫的时候,方成洋匆匆的找了过来。

哪怕锦衣卫真的好用,但并不排除朱标对锦衣卫的反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