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6章 终于结束(2 / 4)

加入书签

官一百三十八人。

经过训练的水军一万人,数十积攒军功的勋贵子弟,还有数千儒生,数册各类儒家典籍刊印本。

至于出海携带的货物,那就不是文武大臣能做主的了。

富明实业勒紧裤腰带,打造出了天下最强的宝船,肯定先要得回了本的。

晚上,朱允熥代表老朱出席酒宴,喝了这些人敬来的几杯酒后,便和朱棣二人去了乾清宫。

演练虽然取胜了,但朱棣感慨颇多。

“父皇!”

“大明禁海之令实行快三十年,水军的行动只限于运河,打过的不过只是些水匪,这不管是相较于水中觅食的沿海诸国,还是在水里少杀抢掠的倭寇都逊色太多了。”

“儿臣以为宝船虽强,但宝船一旦出海大明仍会面临远水难解近火的窘势,大明的开海之策要想长久实行,必须得强大水军力量。”

“东南海疆的广袤,各种疑难问题都远胜陆路边关,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力量作为支撑,大明越是富庶越会成为海外诸国的大肥羊。”

对于海禁的包容,朱棣比老朱强很多。

老朱不是没有雄心壮志,只不过之前大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完全没办法分出多余的精力再解决海上问题。

“你有啥想法?”

对朱棣的建议老朱不置可否,而是转头望向了朱允熥。

朱允熥从后世而来,深知海洋贸易对国家壮大的优势,当即对朱棣的建议表示了赞成。

“四叔说的对!”

“海贸是大明壮大的希望,而一支强大海军则是支撑大明壮大的根基,将来各国的较量必然会在海上。”

“大明有必要抓住这一机遇,先组建一支战无不胜的水军力量,唯只有如此,大明才有希望世代立于不败之地。”

“建造宝船的工匠还留了一批下来,可以在训练水军的同时,再利用这些工匠建造出能堪比宝船的战船来。”

既然宝船能有先于当下造船技术这么多的优势,这一优势当然要配备于水军力量的。

顿了一下,朱允熥这才道:“只是为了造宝船,无论富民实业还是朝廷户部都耗损实在太大了,很难以造宝船的速度配备起战船。”

一支强大的水军没有数千战船所不能及,即便有足够的金银支撑,全部配备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对朱允熥摆出的实际难题,老朱没有过多表情,问道:“若要训练水军需有人统领,谁谁又能担当此重任?”

这次,朱棣没再自告奋勇。

他授封燕王镇守北平,去了倭国一趟又训练了半年出海用的水军,出来的时间已经够久了,实在不能继续往下耽搁了。

但没曾想,朱允熥却随之举荐道:“四叔有训练过水军的经验,不如就交于四叔来统筹吧。”

老朱和朱标不是不相信朱棣,只不过北平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朱棣长时间不回去,恐会造成北平防务的空虚。

在朱允熥举荐后,老朱和朱标谁都没说话。

朱允熥已经不是不通俗物的小孩子了,对于由朱棣训练水军的弊端,朱允熥不可能知道。

既知道,还要做。

只能说明,这样做的优势大于劣势。

不等老朱多说,朱棣便道:“儿臣训练水军是没问题,儿臣也非常愿意做这事儿,只是北平的事务还需儿臣去处理。”

朱高炽是能处理了王府的正常运转,但对于调兵遣将统筹战况,朱棣终有些不太放心。

“侄儿和高炽曾有接触,高炽待人接物宽厚谦和,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四叔的担心高炽会解决好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朱高炽完全当得起。

靖难的时候,他守着北平。

五征漠北,他守着家。

朱棣能安心出去打仗,和朱高炽这个帮手脱不了干系。

后来,朱高炽又先后轻易化解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这家伙除了不能上马杀敌,权谋之术可是玩的贼熘。

只要派个能打仗的武将辅左,他绝对能代替朱棣镇守好北平的。

要是这样,那最好了。

朱棣瞅着老朱和朱标,也没着急说话。

他对朱高炽再不看好,总不能直接否决了朱允熥的赞赏。

更何况,以他本心来论,他也的确想要留下来训练水军的。

“这个事情稍后再议。”

“老四,你去休息吧。”

知道老朱有话和朱标还有朱允熥说,朱棣很识趣的告退离开。

在朱棣走了后,老朱便道:“说吧,又憋着啥坏?”

让朱棣留下训练水军,朱允熥却有私心。

“洪武二十四年,皇爷爷遣父亲考察西安,以备迁都所用,但因父亲突然生病而致搁浅。”

“孙儿以为西安并非迁都之上佳之选,西安远离运河,江南粮食难以运达,这不利于赋税的征收。”

“最好的首选之地应该是北平,北平背靠运河,又有元大都的城防的天然优势,又有大运河作为依托,且平原面积又远大于关中。”

“其弊端自然更靠近于边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