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0章 到时候说(2 / 4)

加入书签

之内在鸿胪寺登记造册,凡有超七日之内无公凭者均以黑户驱离。

另外,允许大明百姓代外邦人员领公凭。

只不过,凡代领者需对这些人的行为举止负责,如有作奸犯科者带领之人同罪。

为尽快解决,要求各级官府派出衙役上街督促,并在各客栈民宿等处清查外来人员。

这样做,一方面是方便管理那些外邦人,另一方面就是斩断一些商贾和外邦船只的勾连。

之前,勾连只为走私。

目前,可光明正大了。

但,将来能干出什么,谁都不敢保证。

唯一的办法,只能严格管控了。

半个月的时间,除沿海周边几省,就连北方诸省也有汇报上来的名单。

鸿胪寺拿到名单,会派人亲往调查,确定真有其人后,这才会发放公凭。

目前,各省虽只有一台电报和京中联系,但和以前相比也方便了很多。

坐在富明实业的公房。

“殿下,各省外邦人申领黄册公凭的名单拿过来了。”

黄观把手里的名单,放到朱允熥面前。

谁都知道黄观是朱允熥的人,由他出面从鸿胪寺拓印份名单并不难。

“来登记的倭国人少了些吧?”

朱允熥翻着名单,幽幽道了一声。

“咦,竟没有人给倭人代领?”

据他所知,除一些和倭人联合走私的人外,不少人的商船上都雇了倭人。

这是在观望吧?

“都他娘的以为说着玩呢。”

朱允熥把名单扔到了桌上,转头问道:“于指挥使,你手下可有既和倭人不清不楚,平日行事之上又有过错的?”

从有问题的开始,算是杀鸡儆猴。

要是还不买账,那就该轮到猴了。

自开始缉查走私,于广勇就和锦衣卫开始就有关方面铺信息网了,这个稍微一打听就能搞到的消息,于广勇更是一抓一大把。

“有。”

说着,于广勇边回想边念出了几家,大多都是福浙沿海的。

朱允熥手指敲在桌上,一边听一边思考。

在于广勇刚说完,朱允熥也想好了。

“你继续注意着,有情况随时报。”

没用多久,福浙两地接连有商贾被抓。

杂七杂八各种罪名都有,但这些罪名中全都包涵着一项,那便是勾连倭人通敌叛国。

是否叛国不知道,但肯定是牵扯倭人了。

这些涉桉商贾,轻的罚没了家资,重的则砍头流放抄家灭族。

随着这一消息的刊登,倭人主动登记的增加了外,还有不少人出面代领公平。

只不过,像顾家那些大族仍没动静。

而主动登记的倭人是当中,雇主一栏中也没人填这些大族的。

和倭寇的关系早就昭然若揭了,这就不是心存侥幸,怕是单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才是大明初期就敢如此了,怪不得发展到后期竟敢那么张狂。

既然他们都不要面子了,那干脆里子也别要了。

朱允熥奏请了老朱,命锦衣卫严加探查,一经发现哪条船上藏有不曾报备的倭寇,要马上知会当地的巡检司。

若有巡检司阳奉阴违,耽误了缉拿倭寇的大事,报以朝廷以延误军情论处。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之下,不过不到十天便在数条报以侥幸的商船上抓到了倭寇。

其中,就有顾家的。

不止如此,顾家船上的倭寇公开拒捕,杀了两个防备不慎的巡检司军卒,另外还有数十人受了伤。

最关键的是,之中的几个倭寇曾在福浙沿海登陆劫掠,不少官民百姓死在他们手中,还有不少金银财物等被他们抢夺。

为此,朝廷曾发文书缉拿。

顾家不顾朝廷为外邦人员报备的旨意,还把上了朝廷通缉名单的人收于自己的船上。

这两样,无论哪种都够他喝一壶了。

听闻消息的顾宝安连送十几封拜帖请求助顾家解当下燃眉之急,可惜全都石沉了大海,没有一封激起波澜的。

实在没办法了,顾宝安只能带着儿子顾君益亲自赶赴京师面见朱允熥了。

巡检司扣了顾家的船后,只是锁走了负隅顽抗过的倭寇,剩下无论是船还是人都还留在码头。

要知道,与顾家先后被巡检缉拿的,基本上全都是当天抓当天判。

像顾家这种黑不提白不提,没说判也没说放的,可就再没有第二家了。

顾宝安是聪明人,当然知道朱允熥的意思。

顾家是有些底蕴不假,但在罪行清楚的情况下,可没人愿和他共同进退的。

更何况,他们底蕴即便再强,都没办法和朝廷硬碰硬。

目前这种情况下,除了低下他那高高的头颅,可没有比这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富明实业。

朱允熥坐在办公桌前,接见了顾家父子。

“顾家主喝茶。”

朱允熥抬抬手,微笑着相邀。

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速。

数月之前,他曾去松江处理军卒安置的问题,当时顾宝安为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