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零一章 当官好(2 / 3)

加入书签

“有银也快到了年纪,不如一起给他也相了。附近寻一块地,给他们兄弟俩都起个大房子,人找佃户,材料采买账上支用,争取今年办好,早点儿抱上大胖孙子,也省得你们两口子惦记。”

“这些年吃用都在家里,我们也攒了不少,娶媳妇的钱还是有的。”

“做了这么多年,都是一家人嘛,算我的心意。”

管家笑着点头,转而说道:“少爷今年业已十八,也要考虑婚姻大事了。”

“早起时栋梁说当官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还是再考一考,中了进士娶回来的姑娘也是大家闺秀。”

“少爷经义学的好,秋考定能中举,来春进士及第,平步青云。”

“希望如此吧。”

早饭很丰盛,肉包子小米粥拍黄瓜,还有一盘子炒腊肉,绝对的精致早餐。都是家里的老婆子带着两个小丫头做出来的,当然他的饭单独做,其他人的就没这么好了,不过油盐还是足够的,也能吃饱。

吃过早饭,王言去到了书房之中看书。

北宋目前的社会状况相对来说是很稳定的,前有范仲淹,后有王安石,虽然都没变彻底,甚至都没变成,但是社会矛盾还没有到民不聊生,人民皆反的地步。

所以王言打算正经的搞搞仕途,出将入相,以后造反也更方便一些。只是造反的顺序有一些不一样,寻常造反是直接打碎一切,进行重组。现在的造反路线是,当官变法,慢慢挖墙脚,最后就是十分自然而然的来个清君侧,来个三请三辞。

想当官,就要科举。而科举之中,以进士科为尊。这时候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诗、赋、论、策、帖经、墨义。简单的说,就是作诗、作赋、写类似于申论一样的治国策论、填空、默写课文,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王言并没有经历过科举,因为他去的都是矛盾突出的时候,不管是花钱,还是打出头,都是划算的省时省力的选择。现在相对稳定的仁宗时期便不同,科举的收益更大,扯旗造反挨锤太狠。这时候宋军还能打,虽然干不过西夏,打不过辽,但到底也是职业军队。

如此看书写字到了八点多,王言收拾一番,换好了光鲜的衣服,梳头别了簪子,带着小书童上了马车。

这马车还是很不错的,车厢里铺了一堆软和的皮草,窝在车里舒服极了。还有一块小空间,可以烧炭煮茶,不冷,还暖,还可以喝着这时候茶,吃着家里的老婆子做的糕点。

进城的十里路晃悠悠的过去,安逸的很,小书童许是起的太早,都没心没肺的睡着了。

“栋梁,醒醒,下车了。”王言一下把这小书童扶起来,强制开机。

小书童激灵一下,直接就是跪在了车厢里:“唔,我睡着了,少爷……”

书童是受主人信任,很有前途的工作,能读书,还能跟着主人到处走,以后也能被安排到一些重要的岗位上。类比一下,差不多是领导秘书的岗位。哪怕地主不当官,多做些生意,小书童以后也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当然,如果主人有龙阳之好,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所以睡醒了的王栋梁很慌张,迷糊瞬间消失,都是忐忑。

王言当然明白这小子在想什么,其实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他太和善了,小孩子嘛,脑子比较直,虽然注意着身份,但是心里总有下意识的信任,如此也便容易放松,也就导致了这小子睡的香喷喷。

笑呵呵的揉了揉栋梁的脑袋,他说:“我要是怪你,还能让你睡一路啊?行了,下车。”

说罢,便不再理会傻小子,转身出了车厢,跳下了车厢。

尽管下着雨,街面上也还是很热闹。没钱的人,有没有雨都要出来做工,现在这点儿微雨的湿润,一点儿没有影响。而有钱的人,这天气是必要出来的,讲究意境,讲究风雅,讲究感觉,或许就偶得佳句。

这里是城外的一处有着密集大院落的所在,属于政府划定的工业区,需要场地、操作复杂、用人多的业务在这里生产,绸缎庄的染坊就在这里。城外染好,城里的店铺去卖。

王言背着手,带着已经完全清醒的小书童进了大院之内。

“东家好。”正在院里指挥人忙活着掌柜,见王言主仆晃悠进来,颠颠的迎上。

“最近生意怎么样?”

“还是老样子,最近李记有了新方子,染出来的料子色泽匀称,手感润滑,数他们的生意好。不过我们也在研究了,要不了多久就能有成果。”

王言点了点头,就这么在染坊内看了起来。各种的大小器皿,乱七八糟的材料一堆,矿物、植物、动物,都是染色的原料。十多个汉子,还有几个女人都停了手里的活计看着王言。

在众人的注视下,王言找了个凳子坐好,摆了摆手:“账簿拿来看一看。”

掌柜的愣了一下,随即应声,跑去抱了一摞子的账本出来:“东家,这是去年到现在的染坊的账,铺子的账在店里。”

王言嗯了一声,随即就开始翻账本。店经营的怎么样,账本就能看明白。

掌柜很懂事儿,安排了其他人继续干活,又弄了火炉过来给王言煮茶。王言就这么一边喝着加了不少东西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