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六八章 袁绍服了(2 / 3)

加入书签

,其下高阳必按兵不动,以待我之动向,故而弃高阳,于高阳城外据守亦可。”

“正南所言甚是,主公,无论如何,必先发兵阻敌。若无拦阻,其必长驱直入,来攻高邑。北上、南下,主公更当决断。王贼欲迫我南下,使诸侯相争,若主公按兵不动,一者失锐气,二者难保王贼不会大举兴兵攻我。”

这话是沮授说的,官渡之时屡屡献计,袁绍不纳,还要砍了他,官渡战后被老曹砍了。

沮授的话说出来,这就乱了套。无外乎就是北上、南下两个选择,一帮子文臣武将嗡嗡嗡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认为三十万大军在手,王贼还要防备草原、韩遂,牵扯了一部分兵力,这边能调动的军队也就是七八万人。而且他们可以拉上张杨,绑上孔融一起打,能凑出来四十万大军。如此纸面上对比一番,不管怎么看,都是他们赢。

另一部分偏向南下的人自然也有说法。王贼曾经在辽东昌黎、玄菟两战都是五千打两万。在有记录的战斗中,王贼无一败绩。经营辽东九年,草原六年多,幽州两年多,人口三百万,实实在在的兵强马壮。

若果真交战,一月之内王贼可调兵六七万参与战斗,两个月还可以再调集五万,三个月之后尽起大军,也有三十万的兵力。如果战事拖延,想投降都没机会。毕竟王言大军已经征召,绝不可能再将这些人送回去,不想打也得打,那时候他们就完了。

相对来说,三十万大军,留下十万兵马看家,王言安于发展内政,更要坐收渔利,一定不会南下,他们发二十万大军行动。先吞了青州,再谋兖州、徐州。一路打到长江以北地区,如此以更强大的力量,回过头来再攻打王贼。

显然,相比起来似乎是遂了王贼的意南下,看起来更好一些。现在干不一定干的过,和以后干,没准能干过,虽然是一样的,但总有个‘以后’。若是现在就干,那现在没的概率实在太大了。

这可不是官渡的时候,袁绍有五六十万的兵力,曹操只有七八万,优势在握,袁绍肯定逮着曹操猛干。当然这个兵力也是虚构,实际上的官渡之战,袁绍有十万兵马,曹操则是只有两万。

似乎兵马少了,写起来不够牛逼,没有激情。所以,哎,王大将军现在都能拉出来三十万军队了……

而且另一方面来说,王言的刀子就在那呢,对于豪族是真杀,他们这些人一个知根知底,互相什么样都清楚,有一个算一个,谁都跑不了。他们不少人其实并不怕死,但是怕被王言抓住之后都死法,听说公孙瓒的骨头都挂瓷了。尤其袁绍,他要是败了,要是没跑了,他肯定自己的下场跟公孙瓒一样。

医学的事儿不是秘密,甚至王言邀请过豪族的商人去医学观看,还有人专门介绍,这个骨头架子是谁,那个处理过的露着一条条肌肉组织的人又是谁,骑脸输出,相当猖狂,王言就是故意恶心豪族的。他们强忍着恶心,还得跟他做生意。

再另一方面还有理由,因为王贼现在意图吞并州,并且已经控制了雁门关。那边肯定要用兵,如果他们不打,王贼必然图谋并州。

人都是想要拖一拖的,所以袁绍是个什么态度也就明白了。

袁绍拍了拍桌子,这是方才手下又换了张桌子上来,另置了酒菜,待嗡嗡嗡的群贤安静下来之后,他吩咐道:“吾意已决,南下!”

说着话,他咬牙切齿的又是狠狠的拍了桌子,浑然不顾酥麻的手掌,表示着此刻他内心之中的巨大耻辱。

他接着说:“张郃、高览,汝二人领兵三万,往高阳拒敌。若黄忠不领军突进,不必交战,照旧相拒便可。”

挨打要立正,袁绍立的就很正。既然不准备打,那索性便把高阳让给王贼。

张郃、高览领命之后,袁绍继续安排:“密切关注王贼动向,各将军整军备战。去信孔融,问其是否归顺。顺则罢了,不顺则伐之。吾亲自书信于曹操,使他南攻袁术。”

一番安排,大家各自做事,袁绍手下也忙碌起来……

事实上曹操根本不用袁绍多说,本来他就到处打仗扩张地盘。他也没什么人可打,就是袁术、黑山军,再不就是徐州。原本的黑山军还是夹着南匈奴的,不过自从王言开始向并州进攻之后,南匈奴就跑了。只有一小部分在太行山里,跟着黑山贼厮混,大部都是迁移出了长城之外。

所以曹操自己就干袁术呢,一方面扩充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安安袁绍的心,表示表示。毕竟现在关东诸侯的大环境,就是袁氏兄弟的交锋。

最关键的是,老曹鸡贼,尽管实力不弱袁绍太多,但他对于兖、冀两州的交界地带,根本就没有派兵驻防,为的就是让袁绍放松警惕,他好可着劲的往南打,回头再收拾袁绍。

在这一点上,现在的袁绍跟老曹不谋而合,只不过袁绍是想往南打,回头再干王言。

所以收到了袁绍的信,老曹的回信大意就是‘兄弟办事儿你放心’。

王言收到消息要慢一些,因为没有人给他传信。他只能通过黄忠那边的消息,以及太史慈、周仓那边的动静,来判断袁绍的选择。

“报大将军,袁绍增兵两万,驻于高阳城外十里,随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