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四一章 太史慈来投(2 / 4)

加入书签

正经的王大忽悠。

士子南来,须先于馆驿暂住,因为严格的执行验传制度,不是大将军治下之民,是不能到处活动的。待到大将军接见之后,才会办理身份证件,给他们安排房子等一应事物,他们才能在辽东生活。

这是王言要对过来的人都有个数,若不然也没有这么费劲。他得知道谁来了,谁是什么水平,以后考虑要任用的。

而安顿这些士子,往往他们就已经先欠下了一笔钱,有钱的自然无所谓,人家直接买地盖房子。没钱的,就得住王言提供的房子,那就得交房钱,一应生活,所耗颇多。总有支撑不住的时候,那时他们就要赚钱还债了。

初步的学生教材已经准备好,徒河已经开了八个学堂,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得去学习。这个是属于初步的培养班,目的只在于识字,以及初步的讲一些仁义礼智信孝悌恭谨让的道理,算是从小培养功德。

等到各种科目的教材完善,才会一点点的开始推广教育。

教材其实很简单,这主要在于统治者的目的,也就是王言的目的。他想要什么样的下一代,那就制定什么样的教材。

但是教材也很难,因为这涉及到文脉道统,现在王言开天辟地的要大兴文教,广开民智,并且还掌握着造纸、印刷之术,他这个大将军一力推行,又舍得花费钱粮,那么这事儿必然要实行。一旦实行,那么必然名留青史。

这一点,跟王言是不是一统天下没关系,因为史家是必定记录的。辽东那么多的士子,不是没有史家之人。虽没有给王大将军修起居注,但伴随着大将军的辽东史已经开始记录。

那么各个大儒就不得不考虑考虑这种事儿了,都想让自己的文字录入教材,供稚童学习,发扬自己的门派。所以现在不仅是辽东,整个大汉的文坛都躁动了起来。

每天快马往来书信的骑士不知凡几,相当热闹。而这也是教材进度缓慢的原因,老蔡这个教材总编,很为难啊。

这不止是认字、讲理的文科教材,余下的易学、医学、星象等等,全都有教材。这自然是王言的指示,他表示学问就要总结,就要发展,搞经学的,没办法自经学之中看出医理,都是不同的学问,那自然不同的发展研究。

如此在算上对于教材’浅显易懂,学之有趣,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指示,就没有别的说法了。

这促使了很多士子,积极的归纳整理自身所学,然后忐忑的找到大将军,表示有心得,想要出书,大将军每每欣然应允,书店售卖所得,还会给予一定的钱财分成。

即使他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出版社的机构,他偏偏不,不断的在士子、大儒那里刷脸卖好。要不然八个学堂的老师怎么来的……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这一日,大将军在已经改名将军府的书苑内接待来辽东之人。笑呵呵的送走了一拨的几个士子,门外亲卫自然的招呼排队的人进去。

这时,门外进来一个穿着素白麻布衣的人走了进来,其人容貌英武,身高七尺七寸,美须髯,威武不凡。进来拱手作揖而拜:“东莱太史慈,拜见天武大将军。”

按理来讲,王言的诸多头衔中,辽侯的爵位最为高贵,其次才是天武大将军这么个被归为杂号的将军封号,最后才是辽东太守的职位。

但当今大汉,凡是知道王言的,都知道他的天武大将军是自封的,是自己认可的,而辽侯以及辽东太守,属于因脏假位,除了他自己掌控的地方,辽东其余之地不听他的,但是因为王言封锁了辽西走廊,汉廷给其他人通信要绕很大一圈,经过很长时间,所以基本上都处于自立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先前老蔡为什么开口就是辽侯的原因,那是在讽刺王言,拐着弯的骂人呢。

现在太史慈上来就拜天武大将军,这才是到了王大将军地头该有的尊重。

王言笑呵呵的摆了摆手,说道:“子义无需多礼,且坐下说话。”

说着话,他指着宽大的书桌对面的椅子,示意其安坐。

“谢将军赐座。”太史慈十分干脆的坐到椅子上,拧了拧屁股,感受着这种新奇。

胡椅并不奇怪,这时候已从西域传过来,不过人们还并不接受。如此大规模应用的,只有辽东一家。因为豪族行商的交流,他们也便渐渐的开始弄起了桌椅,上层影响下层,目前大汉正处于一场有关‘坐’的变革之中。

“子义报于馆驿处所言,汝乃东莱奏曹史,为何而来啊?”

“将军,实不相瞒,此来辽东,实为避祸而已。东莱与青州有嫌,是非不能分,乃往洛阳有司寻公道。慈为东莱太守选为使,往洛阳有司报告。然青州奏章先至,慈飞马赶至有司衙门,欺州吏不识吾乃何人,言语诓骗其将奏章与吾观之,奏章到手,吾便撕毁了事,因恐损毁公章之罪,便快马遁逃。

早听闻将军大名,当年令支城下独战三将,两阵大破乌桓定鼎辽东,创下偌大基业,待民甚厚。近来更有大量文人士子来此,辽东文气日隆,故而快马往辽东来投奔将军。慈近日居于馆驿,听得许多士子言语,将军欲大兴文教,广开民智,此实开天辟地之大事。将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