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0. 小结 终点与起点。(1 / 3)

加入书签

玄烨走后, 沈菡的心情仍是久久不能平静。

她虽然面上只表现出了高兴,但其实心里的感受是有些五味杂陈的。

怎么说呢?

感觉既高兴,又……复杂。

沈菡身处清朝的后宫, 而后宫妃嫔,是这个世界上离战争最远的一批人,但她们的切身利益又确实与这场战争的结果息息相关。

所以哪怕只是偶尔传入内廷的零星消息,也很容易引起后妃们的紧张。

特别是战争刚开始, 朝廷接连失利,各地纷纷响应叛军,大片国土被攻陷的时候,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很恐惧,只是谁都不敢说出来。

沈菡虽然知道历史上清廷打赢了这场仗,但这里不是历史书,这是她的现实。

而她距离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权力中心又是这么近,所以她也很难摆脱这种紧张的情绪。

现在仗终于打赢了, 悬在众人头顶的这把铡刀也终于移开了。

沈菡内心当然很高兴,但同时, 身为一个穿越者, 一个……汉人,她的心底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感受, 难以言说。

之前玄烨难得的一番内心剖白,沈菡虽然不能完全理解, 但有一点她听出来了——这场战争让玄烨对满汉关系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了。

他意识到了满汉之间存在的巨大裂痕,双方的矛盾不是用表面的政策就能缓和的, 需要更加怀柔的手段和国策。

但同时……他也对汉官、汉人更加警惕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以前沈菡对这个没什么太大的感觉,红旗下倡导的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就算她穿越成了满人,这种满汉之间的差异给她的感觉也好像隔着一层纱,朦朦胧胧的。

无非就是吃喝习惯,穿衣打扮,语言风俗有些不一样。

她身处内廷,能接触到的也就是这几样,宫中汉女虽然地位低下,但她自己不会去歧视她们,接触又少,感觉也不太鲜明。

但上次玄烨的话,和战争胜利带给她的现实感觉,却一下子把她心里这层自欺欺人的纱彻底捅破了。

——她现在的身份是满人,是嫔妃,是皇室,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获利者之一,也是……汉人最大的敌对方。

她的血统、出身、位置、立场,全都变了。

纵使她的心里再如何不愿接受,这也是她必须面对的现实。

……

胤禛见额娘的面色不太好,关心道:“额娘,怎么了?是出什么事了吗?”

沈菡摇头:“没事儿,快吃吧。”

她递了个饽饽给他:“你现在的课多了,光吃馄饨不顶饿,就着粥再吃个饽饽。”

胤禛听话地接过来吃。

满洲食俗,每餐必有饽饽。

满族饽饽并不是汉族北方人常指代的馒头,通常是对所有点心类食物或非正餐类小餐的统称。

满洲饽饽品种繁多,花样各异。

民间流传比较广的,有水煮饽饽,也就是汉人的饺子、扁食。

打糕搓条饽饽,类似打糕。

豆面饽饽,也就是后来民间流传甚广的驴打滚。

其他的还有像酸枣糕、淋浆糕、五花糕、铜盆糕等等。

宫里各位主子和大小筵宴、祭品供献用的饽饽,主要是由内务府‘掌关防处’,也就是平日所说的关防衙门下的内饽饽房和外饽饽房供应制作,送往各处的。

除了民间这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还有很多做法更精致的饽饽品种。

有的沈菡在现代也见过吃过,原以为是他们汉族的传统食品,没想到竟然是满洲饽饽流传下来的。

其中最传统、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就是萨其马了。

沈菡初次在宫里吃到这个的时候还挺惊讶,她一直以为这是个现代点心,原来这么早就有了吗?

宫里的萨其马是用冰糖、奶油和面,制成形如糯米粒似的小颗粒,用木灰木炉烤熟,外裹蜂蜜切成方块,因为是纯天然食材,纯手工现烤出来的,味道更醇香一点。

不像民间饽饽多是只由米面制成,宫里的饽饽大多都是带馅心的。

因为比起物资匮乏的普通旗民,宫里各种食材应有尽有,满人又喜甜,主子们当然更爱甜甜蜜蜜的饽饽,普通饽饽多是下人们吃的。

饽饽的馅心种类很多,有糖馅、澄沙馅、椒盐馅、果料馅、甜酱馅、枣泥馅等等。

其中每一种品类还分成无数种小品类,单是果料馅就有蜜南枣、蜜瓜条、蜜山楂、蜜桂花、桃脯、苹果、桂圆、橘饼、青梅、花生仁、松子仁、榛子仁等十多种南北特产配制而成。

这里面有一些是宫中原就有的做法,有的是满人入关后,受到汉俗侵袭,兼容并包了汉家传统点心的做法,然后又影响了汉家点心。

就像豆沙包,原本在沈菡的印象里,这是汉人的传统小吃,结果最早竟然是源自于澄沙馅的满洲饽饽吗?

可能是随着清朝入关日久,各种饽饽往后流传的时间久了,到了后世,慢慢地就演变成京津地区的传统小吃了吧。

不过,不管到底是汉影响了满,还是满影响了汉,如果站在满清历史的终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